黑大主页      信息门户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历史回眸 | 印象黑大 | 祝福母校 | 校友网 | 影音黑大 | 标识下载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历史回眸>>正文
杨庆辰:纪念建校75周年 缅怀王季愚校长
2016-09-20 11:14     (点击: )

在纪念我校建校七十五周年之际,不禁使我们怀念起为我校建立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前贤往哲,这些前辈当中,老校长王季愚无疑更是被大家经常记起的一位。

王季愚校长能在一穷二白的形势下,呕心沥血,把我校的前身哈尔滨外国语学院办得风生水起,成为国内最好的俄语高等学校。她作为人民教育家的光辉业绩已经载入共和国的教育史册,也必将彪炳后代,昭示来学。

王校长办学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首先来源于她坚定的方向自信,道路自信。共和国建立伊始,敌对势力对我四面包围,国家要想生存发展,不能没有对外交往渠道。此时的苏联是我们最主要的交往国家,“一面倒”是当时的国策,最大的政治。而与苏联交往则需要大批量的俄语人才,这是国家前进发展的需要,这副重担就历史地落在了王校长身上。她认准了这个正确的方向道路,就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千方百计克服前进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

培养学生没有教师不行,当时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师资。当时寻求英语、日语师资容易一些,通俄语的人才却稀如星凤。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期,王校长就利用哈尔滨俄国侨民较多的特点,聘请了很多俄侨教师。为了给学生造成良好的俄语教学环境,甚至连一些勤杂服务人员也雇用俄侨担任。到了五十年代又聘请了不少苏联专家,这就成功地解决了没有师资的问题。当时我校毕业的学生口语优良,对翻译工作胜任愉快,外教的培养功不可没。尽管如此,王校长认识到这不过是权宜之计,治本之道是尽快培养出自己的教师,建立起一支属于自己的高水平的俄语师资队伍。于是她就持续不断地从来校学习的学生中遴选优秀苗子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培养。当时的学生有不少已在京、沪等地读过大学,甚至大学毕业又来学习俄语,文化基础较好。选留之后有的在研究生班跟随苏联专家学习,有的送到苏联的大学去学习进修,又让他们集体编书,上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科研实践。积年累月打造出一支有国际影响、属于国内一流,至今仍对我校外语学科建设有重大作用的俄语师资队伍。

十年“文革”对王校长进行打击迫害,其中一条重要“罪名”就是说她执行了一条修正主义组织路线,培养重用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人。王校长大义凛然,据理严斥:我是抗大出来的,对抗大依靠工农兵办学的路线我是熟悉的,办那样的学校我会办。可是建国后国家短期内需要大批合格的俄语人才,缺乏教师就得自己想办法。白毛子(指白俄侨民)、红毛子(指苏联专家)我都用过。有的教师是剥削阶级家庭出身,但他们本人表现都是很好的,我们党一贯重在表现。再说旧社会贫下中农子弟怎么能念得起大学,我上哪里去找无产阶级出身的高级知识分子。真理在手,驳得批判者哑口无言,十分狼狈。

在一次全校批斗大会上,高喊“批倒”“批臭”,“斗倒”“斗臭”的口号,王校长却挺胸抬头,朗声说道:“十年后我王季愚还会香起来!”这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话,当时听到的人几十年后仍言犹在耳,津津乐道。这都反映了王校长能透过眼前的乌云迷雾看到真理指引的前进方向,以及对自己所从事正义事业的高度自信。

王校长丰富的革命经历和人生阅历也使她具有极强的抵御风险,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她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当时的北平就接受进步思想,投身革命运动。后来到上海参加了鲁迅先生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并且在党的外围组织职业青年妇女俱乐部起核心作用,其成员由许广平等进步人士组成。后来到重庆,在周恩来、邓颖超等领导的亲自安排下奔赴延安。临行并发表题为《携儿带女上征途》的文章,抒情言志,表达义无反顾的革命决心。到延安进入鲁迅文学艺术学院在周扬同志领导下工作,参加了延安整风。日本投降后又受命随大批干部挺进东北,先在吉林和龙县任县委宣传部长,又到黑龙江佳木斯任东北大学文学院长,直至奉命领导东北民主联军附设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这种长期艰苦的革命实践使她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既有战略眼光又有具体策略。比如学校在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哈尔滨的形势下转移到佳木斯,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学校一无校舍二无经费,完全不具备办学条件。王校长带领广大师生在佳木斯东南岗寻找到一处荒废破落的原日军兵营,略加修葺,在四壁结满冰霜的情况下入住。又安排后勤人员到朝鲜进行商务活动以解决经费问题。使学校迅速恢复教学秩序,弦歌不辍,开展教学活动。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三、五反”、社会主义改造、“反右派”“反右倾”等激流漩涡中使学校发展前进,充分现实了王校长作为老一代革命者的过人胆略,智慧才干。

王校长长期在广大师生员工中享有很高的威望,还在于她本人就是学贯中西的高级知识分子,是教育工作的内行,是专家型的内行领导者。

王校长大学时代就读北平大学法学院经济系俄文预科(奉系军阀统治北京时期曾将北京所有公立大学合并为北平大学),是中国较早学习俄语者之一。后至上海参加“左联”曾在各大报刊上撰写发表了不少进步文章,并与迅先生有过接触,还参加了鲁迅先生的葬礼。她有很好的国学功底,在上海正风中学教授过古文。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沪期间她直接从俄文翻译了苏联作家高尔基的名著《在人间》,并公开出版,是这部名著的第一个中文译者。以后到延安在“鲁艺”编译室又从事外国文学理论的翻译研究工作。在东北大学文学院以及我校担任领导工作期间她还经常登台授课。曾在东大文学院学习过的人至今还记得王院长讲授的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由于她亲历当时的文坛斗争,所以讲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听过的学生终生不忘。在我校外专时期,她更是经常上全校性大课,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广受欢迎,影响深远。

说王校长学贯中西恰如其分。她熟谙俄语,能进行世界经典文学名著翻译。同时她对中国古典诗词也有很高造诣,不仅能欣赏,而且能创作。在从延安到东北的行军路上,看到赤地千里,满目疮痍,人民啼饥号寒,忍不住内心激动,吟成一首七绝:

曾经素手温犹在,

而今情怀冷似冰。

岂无闲情寻旧梦,

人间处处有啼痕。

表达了自己从个人小我的圈子中走出来,坚决投身解救受苦受难人民伟大事业的情怀。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革命熔炉的淬炼磨砺,全面深厚的自身学养,造就了一代名师,人民的教育家。斯人已逝,风范长存,继武前贤,激励后昆!

2016年9月

作者为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黑龙江大学

主办单位:黑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  技术支持:黑龙江大学信息与网络建设管理中心

CopyRight:2015-2018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